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焦虑与想象

2021-09-02 18:24:00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摘要:文艺生态批评成为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中的一道鲜活的景观,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思索文学本身的生态问题。本文从文艺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文艺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想,从而使促使当代文艺生态批评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文艺生态学  生态文艺学  生态写作 超越
 
文艺生态观念是当代文艺生态学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建立人-文艺-社会系统的和谐关系和实现文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作出的新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目前文艺生态批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文艺自身生存状态的研究,对反映生态问题的文艺文本的批评研究。前者可叫文艺生态学,后者可叫生态文艺学。但是,正如任何一门新兴学科草创过程中在所难免的那样,由于学理准备上的相对不足,文艺生态批评中还存在许多有待人们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文艺生态学的研究
 
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文艺本身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间接地决定文艺的生态变化。首先,从微观角度看,文艺本身的生态系统是由很多层次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它包括文艺自身的发生、发展、存在的生态;不同艺术种类的生态平衡;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批评的生态协调;文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就目前学术界来看,我国文艺生态批评的一部分学者主要致力于对自然生态危机与环境保护的记录与批判上;另一部分学者大都不从文学研究出发立论,而是致力于文化品格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对文艺本身的生态问题则很少涉及,从而使文艺生态学的研究一度走入困境。
 
其次,从宏观角度看,文艺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文艺的创作、发展及价值取向。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如果政治、经济过分干涉文艺,就会导致文艺的衰落甚至倒退。以当代文学为例:建国初期至70年代中期的文艺创造主要受制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1966至1976年的十年间,在“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文艺创作陷入了僵化和虚假的境地,艺术上日趋贫乏、单调和模式化。而新时期文学主要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文艺市场化的特征更加鲜明,文艺创作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商品的烙印。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代文艺从受制于政治观念的宣教文艺到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娱乐文艺,还一直没有回归到“文艺到底是什么”的本质上来。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以生态批评的方式重新考察我国当代文艺的变迁,无疑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实践精神。



萧丽国画作品【1】
 
二、生态文艺学的研究
 
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是指对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的批评研究。目前,我国生态批评的文本视域一度相当狭窄,而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学作品内涵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楚。生态文学作品不仅是指描写自然生态的文学作品,而是指明确灌注了生态思想,生态观念的文学文本。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从先秦时期庄子的作品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唐代王维的山水诗,到文论家司空图、严羽的作品,均体现出鲜明的生态性或生态品质。但是,从今天的生态视角来看,这类作品远远不能称作生态文学作品,只是掩藏着某种程度上的生态智慧,富含某种意义的生态资源而已。现代文学中沈从文的作品体现出“对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认可和凡生皆美的泛神艺术观”【2】,不仅是生态批评的宝贵资源,而且代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80年代的“寻根文学”以简朴、自然、平和、纯洁的生活方式体现出自然生命之根,因此被称为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此外,对于一部分“远离自然” 的作家和文本,由于体现了社会整体利益,人的精神认识的和谐,社会关系的良好互动和文化生态的均衡,也可以看作生态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从精神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这样就大大拓宽了我国生态批评的文本视域。
 
三、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构想
 
进入新世纪,转型期、全球化、知识经济、生态文明、中西文论互动的话语共同编织成我国文艺批评的大背景。在这种语境中,我们对于文艺的评价标准需要重新确立,既不是政治标准,也不是经济标准,而是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的动态选择中建立以“文化人”为本,以“生态人”为本的标准。【3】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如何使文学和人的精神绿色生态化地发展,使人在“红色写作”之后,不坠入“白色写作”的怪圈,而是进入“绿色写作”【4】或生态写作的良性氛围,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实践。在文学批评领域中,以生态批评重新阐释文学作品,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中国当代文艺生态批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西方的文艺生态批评也尚未成熟,我们只有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自身文化精神重建,才有可能使我国当代文艺生态批评不断建构出新的内容和形式,并超越西方,真正走到国际学术界的前沿。
 
 
 
注释:
 
【1】萧丽:国画作品欣赏。

【2】裴毅然:《自然·人性·美》,载《名作欣赏》1994年第2期。
 
【3】张文娟:《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31页。
 

【4】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10月70页。


作者:焦丽梅
【我要纠错】作者:焦丽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