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选择与中国书画—兼及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反思

2021-08-13 22:02:00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摘要:文章围绕中国书画在20世纪的坎坷命运,尤其是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经历的曲折道路,对一百多年来中国有识之士的文化选择及其对20世纪文化论争、艺术观念冲突和艺术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文章认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百年来变化很大,但基本模式仍是西方式的。“西体中用”用以培养中国书画人材,似与中国“体用一源”的文化精神相背离,其间是否有某种缺憾待调补,值得反思。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选择,书与画的关系以及两者与中国艺术的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矫往昔之过正,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达真正繁荣中华文化艺术之目的,实为21世纪之重要课题。

文化选择与中国书画

——兼及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反思

梅墨生

 

1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光。”(注:《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4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一民族之艺术必体现一民族之文化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笔者看来,几乎所有的艺术观念的分歧与论争莫不归结于文化观念的不同与差异。关于艺术问题的探讨,关于艺术如何发展的探讨,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立场的纠缠。而一旦涉及到这一重大的文化命题,遽下论断都难免于失之偏颇和武断。历史学家庞朴曾指出:“从文化方面看,近代史最显著特点就是中西文化之争,而中西文化的争论,恰恰反应了文化结构的展开。”(注: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36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本书里,庞朴认为:一部近代史,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引进技术,停留在物质的方面;第二段,改革制度;第三段,深入到社会的心理。他认为这样一个近代历史的进程,“恰好是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的展开”(注: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37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他接下去分析道:近代史的洋务运动,属于第一阶段,是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中体西用;第二阶段或谓文化结构展开的第二个层面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在政治上不同的阶段,但其从政治上的改良与革命的根本差别,若从文化变迁上说,都属于结构的中间层。而五四运动属于第三个阶段,它是深层的文化问题,也即人们的心理问题。庞朴总结道:“事后看起来,这个任务完成得并不好,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人差不多都犯了一个毛病。这个毛病是或者站在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或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文化本位论,而未能客观地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注: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40页,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应该承认,这个结论符合历史事实,也基本代表了人们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态度。

【我要纠错】作者:梅墨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