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而岩石还会说话

2016-09-02 18:35:10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图像学”现在已衍生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史研究方法。由于当代数码图像技术高速发展,传媒系统正在发生又一场巨大而广泛的变革。图像反映现实与迅速传播的能力,令图像艺术与现代图像学在当代异常勃兴,传统传媒方式已无法与之比拟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现存原始艺术品中岩画占99%。岩画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人类数万年前遗留下来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图像。人们在研究图像学时往往拿岩壁上的岩画作为研究对象。岩画极大地发展了人类利用图形来把握和表达世界的能力,也以一系列图形建立了人类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述的一个又一个文化系统。

“林中狩猎”中国西藏当雄县纳木错湖扎西岛崖壁画
  关于岩画,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它的图像意识,这些图像是人类对世界的表达,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自然反映,其所反映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岩画图像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具有特定意义,它是表述人类意识性和精神性存在的最早文明。有人认为,据人类考古发现,最早反映人类物质性意识的主要是工具,而最早反映人类精神性意识的主要是岩画。其实,岩画既反映物质性意识也反映精神性意识。
  岩画中的物质生活
  人类自古以来的衣食住行在岩画中都有着明显反映。历代正史往往只记载各朝代帝王将相的活动或各种战争细节,却很少反映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至于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而岩石还会说话”,所以,岩画中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我国北方岩画描绘了众多狩猎、放牧场景,并记录了当时的帐蓬、车辆、车轮的具体样式。我国南方岩画叙述了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居住的特殊样式及敬神娱神的舞蹈等。这些都与当时人们的衣食往行有关。
  从岩画图像看,原始人类大约是没有衣着的。服饰开始是为了御寒,后来由于狩猎需要,不得不去模仿动物形象,如臀下系尾、头上装角、身披兽皮,以求尽可能地接近捕猎对象。所以人类最初用动物形象来装饰自己,完全是从功利目的出发,那时人们的行动一切服从生存需要。与此同时,人们的趣味也逐渐形成,伪装被赋予了美学上的意义。
  广西左江崖壁画中人物插羽毛、饰兽角,其头饰样式细分起来有数十种,如椎髻形、独角形、双角形、倒八字形、面具形等。其正面人物头饰比侧身人物更丰富,可见当时上层人物对头饰更加重视。左江崖壁画中人物大都是裸体的,姿势也千篇一律,但头饰却是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在早期社会,动物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也是史前艺术家的基本题材。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岩刻中,许多鹿和山羊都描绘得很真实;在南方岩画中,不少猴和水牛也是如此。作为原始人崇拜对象的动物岩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赋予宗教意义。无数个世纪以来,对动物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人类祖先开始是“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的地方。目前在我国边疆地区发现的少数民族岩画中,有许多早期建筑图像,如云南沧源岩画中就有对穴居和巢居的描写。在各地岩画中,有许多车轮、车辆和船只的图形,它们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的出行交通情况。
  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是岩画集中地区,在那里的乌吐不拉克和巴尔达湖两处发现有早期的车辆岩画。画面中的车轮只有简单的圆木,并刻有表示车轴的印痕,无车轴、无车辕,仅有轭,在轭的两旁各系一绳,用牛拖拉。这是比较简陋原始的,与公元前一两千年游牧于阿尔泰的丁零部落有关。而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车辆岩画更多与匈奴族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岩画中的精神生活
  古代舞蹈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记录的就是最大型的祭祀活动。舞蹈亦是经常出现在岩画中的内容。一个精干而勇健的舞蹈者也必然是精干和勇猛的猎手和战士,在这个意义上,舞蹈有助于性的选择和人种的改良。他们在艺术陶醉中,追寻着最强烈的美感享乐,同时也祈求着人口和生产的兴旺发达。
  人面像岩画,有人认为是一种古代灵魂图像的表述,具体说,是人类在“潜意识”和“下意识”情况下对所“看”到图像的表达。在古代人类意识中,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异样的、带有神性的图像,并认为与自己的生存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定要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以获得神灵力量的支持。
  总之,岩画既反映物质意识也反映精神意识,图像是最早的文化载体,岩画是人类文化的根。
  在图像学视野下的岩画研究,要发现和解释图像的象征意义,及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变化和其所表现或暗示出的思想观念。这样通过岩画图像阐发出来的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图像制作在当时有一定困难,在以后数万年里,人类用图像把握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普遍意义的发展,反而是声音以语言形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至于最后形成了象形文字的语言系统,并且与声音一起,成为语言思维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国主要就是汉字的出现,以文字形式代替岩画图像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但在我国北方草原的许多地区,却没有形成象形文字的语言系统,而是仍流行岩画这种用图像把握世界的方式。我曾想过:如果说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而驰骋在我国广大北方边疆的草原民族的主要文化载体该是什么呢?那就是岩画。
  以内蒙古自治区来说,从东部森林类型的大兴安岭岩画,到北部草原类型的乌兰察布岩画,到山地类型的阴山岩画,再到西部沙漠类型的阿拉善岩画,这些岩画数量浩瀚、样式繁多,承载着千万年来底蕴厚重的草原民族文化。这些图像载体在历史长河中要比文字载体存在得更加久远。这些岩画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大百科全书”,数千万年来它们在原始森林中、茫茫草原上、崇山峻岭间、广袤沙漠里,寂寞无语地护佑着我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历经人世沧桑、政治变迁,依然伫立在山崖之间。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